教程剖析
教程的地位及用途
本节课选自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见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见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水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类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定义的教学历来被觉得是重点和难题,具备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
教学目的剖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需要与学生实质状况确立如下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办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定义的建构,掌握自主学习的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题及其成因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为将来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定义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定义的建构定为教学的重点。
难题:“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定义,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定义的同时,怎么样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题。
学情学法剖析
本节课学习合伙人是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技巧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定义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享遭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常识的正确理解。
教法剖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程特征及学生实质,筹备使用以下教学办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常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建构主义觉得,学习一直与肯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肯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益于学生常识的学会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启示就是,大家可以使用“分解”的办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大家买米、买面,怎么样购买?家盖房屋,建筑高楼大厦,怎么样买石子、沙子呢?学生非常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何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非常自然会说米粒水平太小,不容易称量,只有很多的米粒,才便捷称量。这类给大家的启示是大家可以使用“集合”的办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很多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马上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如此,由学过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大家的生活息息有关。
定义的导出
借助教程中的“联想·质疑”栏目,向学生展示一滴水中所含有些水分子数。显然,大家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如何解决呢?学生比较容易就会联想起使用“集合”的看法,把很多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便捷。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规范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适合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非常想了解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携带原来的常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常识假如同他们原有些旧常识经验相联系,则新常识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同意。因此,这个时候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很熟知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很了解。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水平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水平之间存在着联系。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水平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水平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些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些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1023。是否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水平,来计算其所含有些微粒数目。
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若是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23 为标准,由于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水平、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非常便利。这个时候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物质的量的定义。
比学习,进一步知道物质的量的定义。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认知,接着返回大伙熟知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23 倍 6.02×1023 个碳原子 6.02×1023 个氧分子 6.02×1023 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水平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些常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意思及应用要素,熟知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定义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愈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物质的量既表示肯定物质的水平,又表示肯定微粒的数目。
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不是真的?
1mol氧中肯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见的误区,比如:摩尔能不能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愈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拓展提升
此时,我回归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迁移·应用”栏目,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意思。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法。比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能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这个时候,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大家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比如C+O2=CO2 ,大家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复习小结
这个时候,我提出学习定义时常见的“3W”
Why?
What?
How?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一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定义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怎么看,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常识技能目的,并为下节课摩尔水平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考虑题:
智商快车,哪个能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mol?水平是——克?
2、1mol O2 的水平是——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mol,含有——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结束语: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日常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
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定义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定义,在应用中巩固定义,学生终达成了对常识的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