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刑罚应予以健全

点击数:963 | 发布时间:2025-05-30 | 来源:www.hzytwh.com

    [内容摘要]本文从巨额财产来源、巨额财产持有人主观过错及司法成效三个方面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刑罚部分进行了比较剖析,觉得本罪刑罚太轻,应予健全,并就健全方向谈了怎么看。

    [关键字]健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刑罚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员工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越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又不可以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规定,1997年刑法修正时吸收了该规定,同时将原规定中“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没收财产的差额部分。”改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解决了本条约与刑法第五十九条、六十四条规定内容的矛盾。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行〈中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建议》都将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罪名确定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根本上解决了对该罪名表述混乱的问题。尽管这样,本规定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颇多,特别是“刑罚太轻”的问题。本文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1、从巨额财产来源剖析,“刑罚太轻”有悖罪刑一致原则。

    客观方面,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特点就是来源不明。大伙了解,通常情况下,财产来源有三种:一是合法收入,二是非法收入,三是犯罪所得。笔者觉得,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差额财产来源是通过犯罪所得的,理由是:

    (一)合法收入、非法收入不是“来源不明财产”的组成部分。合法收入是指国家员工的薪资、奖金、津贴与其他根据国家规定获得的报酬。包含①薪资、奖金、津贴和福利收入;②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③购买股份,股票所得的红利;④继承遗产,同意遗赠、馈赠获得的财物;⑤基于所有权和用权获得的孳息;⑥彩票中奖与其它经过合法渠道所获得的财物或报酬。这类收入,基本上是有据可查的,同时也是受国内法律所保护的。所以财产持有人主观上想说明其财产的合法来源,客观上也可以说明。

    非法收入在这里是指国家员工通过推行不受法律保护、又不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获得的那部分性质介于合法收入和犯罪所得之间的财产。实践中,象具备肯定身份的国家员工或其亲属在特定的期间或地域从事经营活动是党纪、政纪所禁止的,但刑法对此却没明确的禁止规定,假如通过这种办法所获得的财产就是非法收入。对非法收入的处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由有管辖权限的职能部门依据政策性文件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将非法收入予以没收;二是由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党纪、政纪处分条例对行为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假如持有人因拒不说明财产来源而触犯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而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那样他刑事上要遭到刑罚制裁,经济上财产差额部分要被追缴,行政上要遭到党纪政纪处分。一般情况下,其他人都会选择前者,即讲清财产来源。

    所以,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中可以剔除合法收入、非法收入这两部分。

    (二)“来源不明财产”推定是通过贪污贿赂所谋取。通过(一)部分的讲解,财产持有人持有些来源不明巨额财产一般是通过犯罪行为谋取的。有人进一步将巨额财产的来源介定为贪污、纳贿犯罪所得。笔者觉得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纵览国内刑法分则的规定,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犯罪目的的犯罪分别集中在刑法分则第二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第八章贪污贿赂罪这四章中。所以,不可以排除国家员工通过非职务行为,推行第二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规定的犯罪行为非法谋取利益的状况。但纵览近几年来的司法实践,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都是随附于贪污、纳贿罪而适用,且刑事立法将它们同时规定在分则第八章,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惩治贪污、贿赂罪的弥补工具。因而,大家只能推定而不是介定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是通过贪污、纳贿犯罪而获得的。

    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同意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和《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三百八十六条和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一方面贪污(纳贿)罪的立案标准是五千元(特殊状况下是四千元),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三十万元。其次,犯贪污(纳贿)罪,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紧急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不管涉嫌犯罪金额多大,都只能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两种犯罪都是以涉案金额作为主要量刑依据,且犯罪金额的来源推定相同,但前者的立案标准远远低于后者,而刑罚却远远高于后者,明显与国内刑法第五条规定的“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原则相违背。

    2、从财产持有人的主观过错剖析,“刑罚太轻”违背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社会风险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其过错形式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和过失两种。犯罪主观方面的故意和过失,反映了犯罪主体主观恶性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犯罪社会风险性的大小,因而国内刑法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了轻重悬殊的刑罚。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